- · 《中国集体经济》栏目设[06/30]
- · 《中国集体经济》数据库[06/30]
- · 《中国集体经济》收稿方[06/30]
- · 《中国集体经济》投稿方[06/30]
- · 《中国集体经济》征稿要[06/30]
- · 《中国集体经济》刊物宗[06/30]
《经济日报》头版报道三亚博后村:哎岬湖畔致富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今天出版的《经济日报》头版刊发《海南三亚市博后村:哎岬湖畔致富梦圆》一文。文章聚焦2017年以来,博后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依托毗邻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优势,重点发
今天出版的《经济日报》头版刊发《海南三亚市博后村:哎岬湖畔致富梦圆》一文。文章聚焦2017年以来,博后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依托毗邻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优势,重点发展民宿产业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、观光游览。全文如下↓
▲《经济日报》头版截图
"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"2013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考察时,给乡亲们留下了这一深情嘱托。7年多来,博后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努力抢抓发展机遇,改变落后面貌。特别是2017年以来,博后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依托毗邻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优势,重点发展民宿产业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、观光游览。
▲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哎岬湖畔,刻着"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"的石碑,已成游客"打卡地"。 海南日报记者
碧海蓝天,山峦起伏,海风阵阵,如今的博后村一栋栋风格新潮的民宿成为独特风景,点缀在山海椰林间--民宿业已成为博后村的一张新"名片"。
"过去的博后村非常落后,民房破旧、道路泥泞、污水横流。村民主要以出租土地、种植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维持生计。"博后村党支部副书记符儒建告诉经济日报记者,由于十年九旱,加上台风时海水倒灌,农田变成了盐碱地,水稻、红薯的收成都不好。早年村里青壮年多选择外出务工。
"摆脱贫困、实现小康,成为摆在博后村民面前的一个大课题。"符儒建说,为让村民吃上"旅游饭",摆脱守着亚龙湾却分享不到旅游发展成果的尴尬境地,政府对博后村重新规划定位,大力发展"美丽经济"。
三亚博后村位于亚龙湾国家旅游区的西南边,是一个黎族聚居区,2018年该村被评为五星级美丽乡村。海南日报记者 封烁 摄
第一个"吃螃蟹"的是返乡创业的村民谭中仙。多方考察后,2017年5月,谭中仙与亲戚合办了"海纳捷"民宿。在海南话里,"海纳捷"是有空到家里坐坐的意思。在他看来,只有通过民宿把客流引到村子里,才能实现良性发展。
"在三亚,博后村的个性化民宿是亚龙湾星级酒店集群的有益补充,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。"谭中仙说。
在谭中仙的带动影响下,更多村民加入到民宿产业中。蒲朝山就是其中一位。蒲朝山一家曾是村里最穷的人家。1998年,刚满18岁的蒲朝山就开始在亚龙湾多家酒店打工。
"当时每月就挣500元钱,我为了多挣点儿钱,选择上夜班,早上开'摩的'接送酒店客人,直到中午才回家休息。"憨厚老实、不善言辞的蒲朝山说。在酒店工作几年后,他还先后养过猪、开过游船、经营过小饭馆。2017年,博后村开始美丽乡村建设,路变宽了,村庄也变美了。蒲朝山改建了自己和妹妹的房子,办起了名为"山林博达"的民宿,去年收入有30多万元。在蒲朝山看来,一间间民宿承载了全家人对好日子的期盼。
三亚博后村位于亚龙湾国家旅游区的西南边,是一个黎族聚居区,2018年该村被评为五星级美丽乡村。海南日报记
经过几年发展,博后村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民宿村之一,目前已有44家民宿,客房1300多间。简约风、黎族风、海洋风、中国古风等风格迥异的民宿,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喜好,博后村也成为"网红村",莫言莫语、海纳捷等民宿成为"网红打卡地"。
美丽乡村衍生出"美丽经济",民宿产业让博后村民收入增长、精神富足。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52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.45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多万元。
在美丽乡村建设中,博后村还新建了一个"哎岬湖"。在美丽的哎岬湖畔,立着一块"小康石"。"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"的重要嘱托刻在石上、镌于心间,蕴含着博后村民对生活的更多美好期盼,也激励着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集体经济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jtjjzzs.cn/zonghexinwen/2020/0717/398.html